pg电子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搭建国际交流北科平台讲好定点帮扶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3-04-29 14:09

  pg电子平台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甘肃省深度贫困县,现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自2012年与秦安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以来,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将定点帮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全校之力统筹推进,助力秦安县于2020年2月如期脱贫摘帽。2021年,学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紧抓住“巩固、振兴、精准、创新、长效”五个关键,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深入调研了解秦安所需,深度挖掘拓展北科所能,携手秦安共同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篇大文章,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中获评最高等次“好”。

  作为高校,教育帮扶始终是重中之重。2020年5月17日,习主席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他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国际师生深度参与帮扶进程,建立了涵盖基地建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程思政和学术研究等一体化的国际化帮扶工作体系,探索了中外青年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为学校定点帮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坚持“送教下乡”。学校每年暑期组织骨干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奔赴秦安县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选派1-2名优秀外教随团参与帮扶活动,累计覆盖中小学教师近2000人次。在英语教师专题培训课堂,外籍教师Matthew以“节日文化”等不同主题,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展示了当地师生心目中“枯燥”的英语课能够多么生动活泼,让当地教师深切认识到,英语教学不能填鸭式灌输,更不是简单让学生抄写和机械背诵。

  二是强化骨干培养。学校充分利用北京教育资源优势,联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秦安县中小学骨干教师专场培训班,每次培训骨干教师近200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分类,邀请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专家担任授课老师。学校外籍教师也参与到研修活动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互动研讨、同伴互助、反思交流等方式,有效提升秦安县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校深入开展教师挂职锻炼活动,选拔秦安县骨干教师到北京科技大学附中、附小进行挂职锻炼和驻校交流学习,已覆盖当地20余名英语教师,让山区教师走进北京课堂,不断开阔眼界,全方位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一是实施“手拉手”提升计划。2019年,学校首次开展“手拉手共度六一”游学北京活动,组织秦安县12名贫困家庭小学生与北科大附小学生共度儿童节。2020年起,学校国际学生参与到“手拉手”接待团,带领孩子们参观、中国科技馆以及在京著名高校,用独特的视角讲述在中国的成长故事,极大丰富了山区学生的成长体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桥南中学党支部开展红色“1+1”共建,与王尹中学小学建立定点帮扶关系。在外籍教授Mark Buck的带领下,22名研究生通过线上“手拉手”和主题英语角活动,帮助秦安中小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方法。

  二是组织国际学生走进秦安。学校每年举办“感知中国·秦安行”活动,带领国际学生走进秦安中小学开展“中国国情教育”移动课堂和“文化浸润 实践筑梦”社会实践。2020年,学校创新性地将品牌活动“国际文化节”带到秦安,国际学生身着本国特色服饰,向秦安当地中小学生介绍本国文化和自己在北科大学习生活的感受。孩子们紧紧将国际学生围在中间,认真聆听他们的故事,也大声学着用各国语言问好,近距离感受外面的世界,埋下希望的种子。在当地王尹学区“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现场,国际学生与当地学子共唱原创歌曲“世界同心”,表达对学生们的祝福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在秦腔、草编等“教学环节”,秦安学生化身小老师,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国际学生通过自发组织的募捐活动,已经为当地两所中学捐赠了300余本世界文化类图书,在学校援建的“梦想教室”建立了“国际图书角”。他们和当地学生亲密互动,共同写下“梦想”卡片,记录下对彼此的真挚祝福和美好祝愿。

  一是传承弘扬“大地湾文化”。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镇邵店村,是新石器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依托地。学校依托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举办“大地湾文化与科技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密歇根大学、布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3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100多名代表参会。研讨会围绕大地湾彩陶与中国早期文明、大地湾及相关古代文化研究新进展、大地湾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等多方面开展,从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等多角度论证大地湾文化价值。接续举办的“大地湾文化、女娲文化推广学术文化研讨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座谈会”“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训班”等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秦安历史文化资源知名度,构建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人才梯度。

  二是科技助力彩陶发展。秦安彩陶工艺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但因其手工工艺费时费力,传统产品色泽暗淡,所以传承人较少,知名度不高。学校所在的康坡村为甘肃省四大文化河谷之一,素有陇上“陶之乡”的美誉。2020年,在前期多渠道帮扶康坡村彩陶发展的基础上,学校依托国际教育资源,在康坡村陶艺扶贫车间建立了中外青年文化交流基地。基地的建立,成为校地中外青年学生开展文化交流的平台,也为彩陶文化向世界传播打开了窗口。学校国际处党支部与康坡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找准传统彩陶工艺发展的痛点难点,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国际交流文创产品创新计划2项,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陶工艺与北科特色金属材料,形成花瓶、咖啡杯等系列文创9项,同步联系校友企业北京一年又一年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促进产学研融合,有效助力当地文化事业发展。

  三是深入开展文化互动。学校在组织国际师生充分开展教育帮扶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坚持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带领国际师生深入农民群众,切身体验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学校每年组织国际学生参与秦安县丰收节庆祝活动,充满国际色彩的歌舞节目总能将演出活动推向高潮,为当地村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国际学生在表演之余,深入当地乡村,通过今昔对比了解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带来的跨越式变革;到果园采摘苹果,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农民丰收的喜悦。学校每年组织中外师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与秦安县当地艺术家同场进行文艺展演交流,在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国际师生近距离感受蜡花舞、秦安小曲等秦安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异域文化风采。学校利用“国际消除贫困日”等重要活动,推动秦安民间艺人到北京科技大学校园向中外师生进行宣传、展演,丰富校园文化,助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是丰富教学体系。学校依托定点帮扶工作,为中外青年增进相互交流、了解中国国情、开展社会实践搭建了良好实践育人平台。作为国际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将定点帮扶工作作为必修环节纳入国际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体系,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秦安亲身感受,将最难忘的经历带回学校,分享给世界各地的同学。学校持续举办来华留学生主题班会,每年邀请学校派驻秦安县开展专题讲座,pg电子平台把我国定点帮扶工作的好政策好办法、基层帮扶干部忘我奉献的感人故事、困难群众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讲给国际师生听。学校以定点帮扶工作为载体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在参观走访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国际学生参与研究生科技服务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中国国情、了解社会、体会民生,在实践历练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二是强化学术支撑。学校依托科技与文明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以讲述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作为重点,面向国际师生设立专项课题,总结整理国际师生参与定点帮扶的感人故事,凝练升华教育帮扶的特色做法,为做好定点帮扶和国际学生培养的双向互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一是构建了完善工作体系。学校积极发挥教育资源禀赋,坚持以北科之所有,补秦安之所需。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力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调动一切资源,深挖帮扶潜力,有力推动工作。作为学校国际化帮扶举措的重要实施单位,国际处、国际学生中心、外国语学院均与秦安县基层单位、党支部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学校每年年初的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听取各单位全年帮扶工作计划,确定关键环节和具体举措,将其作为年底单位考核中的重要考核内容,并在全年定点帮扶工作总结大会上进行宣传推广。十年风雨帮扶路,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工作推动体系,为持续性开展国际化帮扶活动,探索帮扶和育人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打造了全面帮扶模式。学校坚持尽锐出战、毫无保留,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全力保障国际化帮扶举措的实施。结合专业资源优势,学校国际化帮扶以提升基层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核心,深入山区学校开展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教育帮扶系列活动,为秦安师生打开世界的门,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外面的世界,点亮希望,放飞梦想。pg电子平台结合秦安实际,学校广泛开展科技服务、文化交流、乡村体验系列活动,面向群体包含当地学者、教师、学生和村民,实现了帮扶工作的多渠道开展和多群体覆盖,为助力当地如期脱贫摘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坚实力量。

  三是创新了定点帮扶路径。学校秉承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新时代北科精神新特质,不断创新帮扶思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各高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对接帮扶需求,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帮扶工作方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经验,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为我们讲述好定点帮扶故事提供了深厚的资源基础。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化帮扶的系列实践,让国际师生深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毫无保留展示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促进了中外青年之间的交流合作,帮助外国青年深入全面认识中国,为高校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有效汇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是教学成效提升显著。在学校主要开展国际化帮扶活动的秦安县王尹学区,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劲头大幅度提升,学校外教的参与让学区英语教研水平显著提高。2022年,学区学业质量综合考评第5名,相比于2019年的全县第14名实现了大幅度提升,英语合格率从55.3%提升至68.1%,优良率从19.2%提升至36.8%,几乎实现翻倍增长,学区也出现了学生到县城上学的回流现象。

  二是传统文化活力迸发。依托学校组织的大地湾国际学术研讨会,世界各地知名学者针对大地湾文化开展了科学研究,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了《The geology of Tianshui-Qin’an area of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and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Neolithic pottery》等论文3篇,让更多的业内学者开始关注和了解“羲里娲乡”沉淀的文化底蕴。以当地彩陶和学校超级钢为基础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受到了师生的广泛赞许,已经作为国际交流礼品被发往十余个外国高校,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三是中国故事传播广泛。学校国际学生踊跃参与“感知中国·秦安行”活动,泰国学生白娜连续两年到秦安县和当地学生亲切互动,制作的《白娜的vlog秦安之行》荣获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短视频大赛一等奖,让更多的国际师生关注到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学校组织了国际师生理论宣讲团,让他们面向全校师生讲述自己在秦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通过多种渠道将中国故事讲述给家乡人民,促进了中外学子文化交流,也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风采。

  一是多手段加强帮扶深度。学校将持续挖掘国际化帮扶工作潜力,将现有帮扶举措进一步做实做细,组织国际师生深入秦安基层开展帮扶工作,从短期走访调研向长期驻扎实践过渡,强化科技服务,切实为秦安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二是多维度拓展覆盖广度。学校将持续完善中国国情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吸引更多国际师生参与到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创新开展符合秦安需求的国际化帮扶举措,涵盖当地教育、文化、产业多方需求,让当地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注入乡村振兴精神活力。

  三是多渠道提升宣传力度。学校将深入拓展外媒宣传渠道,为国际师生讲述中国故事提供广阔平台,同时依托学校融媒体矩阵,开展“定点帮扶中的国际范儿”系列专题报道,选树先进人物,挖掘典型案例,用第一视角讲好帮扶故事,传递北科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