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02 22:28

  半岛官网4月的上海,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一片宁静。而就在这一片宁静背后,却涌动着深沉的地火,一双双努力够向彼此的手,打破了封印,最终证明,被隔断的是距离,隔不断的,是人心的彼此相望。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1)

  4月3日,坐在转运大巴上,看着如此安静的上海,武汉金银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程芳一路沉默。“上海本来是很繁华的,突然那么安静。那种感觉,武汉人都能感同身受。”

  那一天,1000余人的湖北援沪医疗队来到上海。到4月4日上午,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超过3.8万多名医务人员星夜驰援,与2500万上海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携手直面病毒挑战。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2)

  程芳是金银潭医院援沪医疗队的领队。4月2日接到医院通知要支援上海,她第一时间报了名。3日早上7点出发,上火车了,还有同事跟她申请,说“护士长,我要跟你一起去”,11点多到上海后,还有人说,想要一起来。

  以前,在程芳和同事们的心目中,只觉得上海是个大都市。但是2020年武汉疫情的时候,上海在她心目中不再是个陌生的名字。

  2020年春节的武汉,同样安静沉默。程芳所在的金银潭医院ICU病区,每天都绷紧着发条。上海医疗队就是在那时作为首批援鄂医疗队进驻金银潭。而在除夕夜第一个走进当时程芳所在病区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

  “我们一起工作了两个多月,每天面对各种冲击,相互磨合,你保护我、我保护你,慢慢培养出战斗情。”对程芳来说,“上海”像是个朋友,有了温度、有了感情。如今,这个朋友生病了,她觉得:“就算不召唤,我们也会来。上海人不用跟武汉人客气。”

  这次来上海,程芳没跟钟鸣说,可能他自己看到了,4月4日一早,他给程芳发了几个拥抱的表情,程芳回了句:“我在。”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3)

  这天半岛官网,程芳参与了上海全市范围的核酸检测采样,收到了无数声“谢谢”。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送了她一幅画,画上是父母打印出来的“感谢武汉医护人员远道而来,支援上海,上海加油”,还不认字的男孩用红笔画了两个爱心。有社区志愿者怕他们吃不惯上海菜,从家里拿来了辣椒酱硬是塞给了她。“晚上归队后队员们都说,上海人民很热情。”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4)

  徐家汇街道东方曼哈顿小区,全副武装的小朋友背后,贴着一张便利签,上面是满满五行的“感谢南京的小姐姐”;玉兰馨园的一位小朋友做完核酸后,立正向正在拆管的安徽医护敬了个礼;闵行区上海春城,来自宁波的医护收到了居民手写的明信片:“谢谢你们,逆行守‘沪’者,感恩你们与我们一起共克时艰,打赢这场硬仗!疫情结束后,欢迎你们来上海‘白相’”;浦东三林镇晶耀名邸小区里,居民楼里此起彼伏的“南京谢谢你”与护士小姐姐的“上海加油”交织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里,上海的方舱医院迎来各地支援队的入驻,一些曾经的战友还将并肩作战。曾管理过武昌方舱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90后主治医师昌金星,来沪前还在与华山医院的专家们共享经验,4月6日,他已入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他说,等这次抗疫结束,他想去华山医院看看曾在武昌方舱共事过35天的上海同事。

  和他同在新国博方舱的上海龙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陆巍,两年前曾援助武汉雷神山。有了援鄂积累起来的经验,他说自己更有信心,“雷神山时的武汉同事也来了,有机会的话,等疫情结束半岛官网,我会和他们见一面,当面表达我的感谢。”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5)

  程芳(右二)与钟鸣(左四)的一张同框照片,照片中还有时任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右三)。

  程芳有一张金银潭医护和上海医疗队员交叠着双手、同呼加油的照片,照片中,有钟鸣主任、张定宇院长。“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最艰难的时刻,我们经历了太多,但我们都挺了过来。”她说,全国都向上海伸出了手,上海又有何惧?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6)

  上海有何惧?抛开宏大叙事,在疫情冲击之下,这个问题还是要被落实到每个活生生的个体身上,回归到大部分上海市民本身。陆续被封闭的生活,不确定性增加了忧患,却也因为这样的不确定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重新丈量,组成社会肌理的社群关系从未如此紧密。

  住在浦东花木街道的何女士没想到,自己为87岁老父亲装的摄像头,在疫情中派上了大用场。摄像头里,独居的老父亲家冰箱已经快空了。第一时间,她向住在父亲家对面的邻居发出了求救信号:“我爸爸要断粮了!”此时,她连对方的全名都还不知道,只知道这位女邻居的微信昵称“自然卷”。

  回复在下一秒就来了。“自然卷”马上召集楼里住户,建起了一个“爱心互助群”,一下子加入了20人,很多都是年轻人。牛奶、水果、鸡蛋,“爱心投喂”被源源不断地挂到了父亲家门口。邻居们还商量起“长久之计”,一张送餐轮班表很快做出,每天3顿,每顿饭都落实到户。感激的何女士发了红包想感谢大家,但邻居们谁也没有收。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7)

  “如果没有你帮我照顾孩子,我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抗疫中,谢谢你!”4月5日凌晨,刚忙完一天防疫工作的金山区朱泾镇社工周妙红,给邻居姚红霞发了这条信息。周妙红和丈夫林永强都是朱泾镇村居一线的工作人员,自三月开始,夫妻俩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孩子的在线学习成了难题。姚红霞主动提出帮他们照管孩子时,周妙红顿时觉得松了一口气。

  姚红霞有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每天,她兼顾着三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课、体锻,中午准备午餐,晚上辅导作业,再把他送回家,姚红霞把周家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他们夫妻都在抗疫一线,是在为我们奉献。只要他们俩还没回家,我这个‘临时妈妈’就要继续当下去,做他们坚实的后盾。”姚红霞说。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8)

  4月3日,泗泾镇新凯四村玉兰苑14号楼的居民们发现,一楼大厅里多了一堆蔬菜水果等食材。这是楼栋一些志愿者主动提供出来的家中“余粮”,放在一楼公共空间里,供有需要的居民自取。很快,这个“粮仓”中就多了更多不同的物资,参与的居民也越来越多。“谢谢志愿者的万金家‘蔬’!”新凯四村居民区党支部第二书记邢四威说道:“当前疫情形势严峻,但阴霾中依然有阳光,大家团结一心,战‘疫’终将胜利。”

  以物换物、自发团购……这场疫情,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好邻居”,关键时刻搭把手,在艰难中互相搀扶,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这句俗语添加了现实的注脚。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9)

  这场疫情,也让上海的居委干部们经受了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如何直面封控中的居民需求,伸出一双可靠的手,让居民们愿意信任,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考卷。

  因为一通电话录音,虹口区嘉兴路街道香港丽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苗被很多人称作“哭了的书记”。哭是因为要不要放封控楼里护士去上岗的“两难”。“楼里有感染,她是护士,医院这时候叫她回去,我们一定是支持的,但我又需要对我们居民区负责。”这份责任感,让人们共情了他的“男儿泪”。

  3月28日起,这位从“南京路上好八连”退伍转业的书记几乎每天都要面临各种“两难”。也是从那天起,他就一直住在了居委会办公室里,两条凳子搭成了一张床。“居委人手不多,我们在这里,老百姓就不那么慌了。”他说。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10)

  他也听到过网上对社区工作的一些议论。“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单纯的抱怨,是在想怎么把家园守好。”让刘苗坚信这一点的,是小区160多位第一时间主动举手帮忙的居民。“每天我们面对几千人,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需求,但是最终当我们携手走下来的时候,共克时艰这句话就不是假的。”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11)

  大拇指指腹的皮破了一大块,食指指节上还有个水泡,也已经破了皮,十根泛白的手指尖皱皱巴巴。这是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的95后检验科技师罗嘉俊的手。

  每天数千次重复的拧盖工作造就了这样一双手。拍摄照片的当晚,一万余份核酸检测标本送达了罗嘉俊所在的医院,需连夜展开核酸检测工作。8小时不间断的拧盖、加样后,他双手酸痛麻木,甚至有些抽筋。“换手套时,我才发现,手上的皮已经破烂不堪。可时间不等人,再难我们也要上。”换上了新手套,他继续“重复动作”,直到天亮。那一夜,他拧开了近2000个核酸采样管。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12)

  核酸检测样本量不断增多,实验室24小时灯火通明也依然捉襟见肘。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来自全市的星星之火开始聚拢。

  200多个小时,是人一个月的睡眠时间,也是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核酸检测志愿者徐国威过去二十多天的夜班时间。作为生研院最早一批加入战斗的志愿者,他第一时间向领导表态,自己“身体好、能扛、可以上夜班”。年轻的王雪梅主要工作是转板,平均一天要开2000个管子,再把2000个管子一一盖上,几天下来,手上全是勒痕,不成样子。她咬咬牙,想到的是父母开车送自己时说的话:“送你过来,就觉得自己也为抗疫贡献了一份功劳,我们虽然心疼,也觉得骄傲。”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13)

  浦西封控前一天,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00后学生党员朱天翱拖着行李被褥,来到了青浦白鹤镇朱浦村,帮助村里解决老人扫码的问题,那晚,他就睡在了村委会议室里。他所在的白熊·青之家志愿服务队,诞生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从青浦入沪高速道口的“散装”志愿者,到如今已有171名队员,这支被昵称为“白熊卫士”的志愿服务队中,近4成都是朱天翱这样的90后和00后。

战疫中的青春画像|手牵手隔不断人心的彼此相望半岛官网(图14)

  在长宁,1998年的女孩王嘉仪骑上小电驴,成为了仙霞新村街道的药品“配送员”。在徐汇,上海燃气的年轻检修工汤海泱成了老年人的“跑腿”小哥,无论是代配药还是代跑腿,只要医院开,居民急,“阿汤哥”总会义不容辞把老年人的救命药带回来。

  在青浦,团区委兼职副书记、上海鸿岚社会服务中心行政负责人陆蕊和一群90后、95后年轻人一起,化身“摘菜员”“送菜员”,将一早采摘的新鲜蔬菜送到了全青浦11个街镇的孤老、退役军人、残障人士家中。

  在松江,区卫健委青年党员刘涛在封控小区自发组建了一支临时医疗队,18名同样被封控的医务人员全部加入队伍。拆线换药、用药指导、老人理疗,这个小区里的“临时医院”什么病都看。

  配药半岛官网、买菜、看病,平时未曾留意的小事,成为了封控下的“急难愁”。社区里的青年们走出家门,居家的党员站了出来,被封在哪儿,就在哪儿上岗。无数双手的雪中送炭,这些点点星火汇集,成为了抗击疫情中的一股股巨大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上海交通大学老师 许歆瑶/插画 杨羡之/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