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考古学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6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美国史密森尼研究院热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9年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先后获得并主持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岛官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等10余项科研项目。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百余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
“五谷丰登”是句常见的成语,形容农业丰收,年成好。植物考古新发现揭示,在秦汉时期以前我国古代农业所耕种的农作物主要就是六种,即水稻、粟(谷子)、黍(糜子)、大豆和小麦五种谷物,以及经济作物工业。这六种农作物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所谓五谷不仅数目相同,而且种类也完全吻合。水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半岛官网,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古代先民为全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其意义远超于后来的“四大发明”。粟和黍两种小米是以黄土高原为核心区域的古代北方旱作农业体系的主体农作物。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黄色的土地、黄色的小米、黄色的河,共同孕育出辉煌的中华文明。大豆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植物考古新发现证实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在古代主要作为食物被利用。工业是被严重误解的一种纤维作物,与毒品完全无关。工业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原材料,其地位相当于现今农业生产中的棉花。小麦起源于西亚,大约在4000年前传入中国。外来的小麦最初并没有获得中国古代先民的青睐,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才逐步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并最终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业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技术史学会国际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史研究,著有《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等6项课题,近期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日用类书中的技术知识,中国古代麦作史,近现代东北农业史三个方面。
农作物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首要物质基础,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充饥饱腹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不同作物在生理特征、耕作技术、制作加工与食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有些重要作物的兴衰更迭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历史的走向。譬如“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是如何形塑了南北方人们的文化与心理差异,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发达稻作农业又是如何影响了宋代以降中国历史的整体走向?作为六谷之一的苽是如何伴随着唐宋时期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开发逐渐从一种谷物“雕胡”转变为蔬菜“茭白”的?明清时期涌入中国的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是否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五谷种植结构半岛官网,甚至成为康乾盛世的重要物质推手?让我们在两位专家的讲座中体会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形成与改变给社会、文化以及人们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领略中国历史上的作物兴替与社会变迁交相辉映的精彩故事!
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求与我馆实际情况,现就“中科馆大讲堂”活动温馨提示:
1. 活动免费参与(无须购票),但须提前预约成功方可入场。如需取消预约,请在活动前一日17点前发送邮件“取消X月X日中科馆大讲堂预约+姓名+电话”(邮件标题请按此方式命名)至讲座准时开讲,请您安排好时间,按时入场。迟到10分钟者,谢绝入场。谢谢理解。
2.入馆流程:“中科馆大讲堂”活动当日严格执行“入馆必检”措施,所有观众按三步入馆:第一步:须同时出示预约人身份证及讲座预约短信息;第二步:打开微信或支付宝,进入“北京健康宝”小程序,进行现场扫码,结果显示“未见异常”后方可入馆;第三步:接受安检及体温检测,只有体温正常才允许入馆。
3.听讲期间须全程佩戴口罩,服从工作人员指挥,保持1米以上间隔距离,隔位就坐,避免人员聚集。
5.讲座安排视区域疫情防控要求可能随时调整,敬请理解并关注预约手机的短信通知!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科学技术馆所有。